1.英雄逝世-霍英东

2.福建省首次将太极拳列为高中会考必考内容引热议

3.如何经营CBA俱乐部

广东省体育赛事活动管理办法_广东省体育市场管理暂行规定

珠海市体育总会2004年工作总结

2004年,我会在市体育局的领导和支持下,做好全民健身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健身活动,为珠海市文化盛市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严格落实《条例》,健全社团组织

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按照市局的安排,总会组织老年人体育协会和汽摩协会进行了换届改选工作,使组织更健全。根据《广东省民间组织年检暂行办法》,组织全市的体育协会进行了年检,并将一逾期未参加年检社团进行了整顿清理。全市注册有45个法人体育社团(单项体育协会),民办非企业单位14个,按照民政部门的要求,对各体育社团进行了财务审计、年检工作,同时对各体育社团的分支机构进行了审查。通过年检使得我市的体育社团管理工作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在各项比赛中,取得良好成绩

各体育社团积极参加国际、全国、省级竞赛活动。市残疾人体育协会推选的运动员麦文杰在代表中国残疾人运动队参加在雅典举行的第十二届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为我国夺得了银牌,成为我市首位获得奥林匹克残疾人运动会奖牌的运动员,为国家、省和珠海市争得了荣誉。高尔夫球协会参与组织了“高协杯”高尔夫球公开赛、全国女子职业高尔夫比赛,第五届“明珠杯”名人高尔夫球邀请赛,我市运动员吴康春取得了2004年中国高尔夫球业余巡回赛年度总冠军。市太极拳协会发展迅速,现有44个辅导站,1700多名会员,正处扩展趋势,在参加各项比赛中,成绩优异。8月3日,在广州举行的“2004年广东省传统武术项目锦标赛”,获得集体一等奖5个,个人一等奖27个,二等奖5个;9月4—5日,在香港举行的“2004年香港仁爱堂国际太极拳交流大会”,获集体金奖2个,个人金奖13个,银奖12个,铜奖2个。9月15日,在珠海举行的“2004年广东省太极拳演武大会”,获集体金奖3个,银奖2个,个人金奖54个,银奖63个,铜奖5个。12月3—5日,在福建武夷山举行的“2004年全国太极拳交流大赛”,在大赛三个集体项目中获得两个第一名,一个第四名,在48个个人单项中取得四个第一名,一个第二名,六个第三名,二个第四名,一个第五名和一个传统拳一等奖,金牌数与奖牌总均列各队之首,该协会成为我市参加各级竞赛获得名次最多的协会。市保龄球协会组织参加2004年第三届穗、珠、禅、澳保龄球四角赛,获一金三银;全国青少年保龄球锦标赛,获二金四银二铜,并获团体冠军;9月,在昆明举办的全国保龄球锦标赛,获得了女子单人赛和女子五人队际赛第二名。

三、认真承办各项大型赛事,取得良好效果

各体育社团根据各自的特点,成功承办了多项大型赛事。市自行车协会协办了第九届环南中国海自行车赛,共有18个国家的100余名运动员参赛;市汽摩协会承办了GT汽车赛。从规模到规格均超往届;市象棋协会承办了广东省职工大赛等赛事达5次以上;市武术协会承办了全国女子武术套路冠军共有26支队伍218人参赛;围棋协会举办了富有特色的全国首届七特区城市围棋邀请赛;铁人三项运动协会举办了珠海市第二届突出重围越野赛,共18 队150余人参加;篮球协会举办了2004珠海市篮球甲乙级联赛,比赛队伍21支参与人数500多人。此外,市钓鱼协会、游泳协会、无线电协会、网球协会、武术协会、登山探险协会等均举办了多类赛事。据统计,全市各单项协会共筹集资金140余万元,组织各项活动230等次,参与人数约35000人次。充分发挥了体育社团的指导功能,使体育健身更加贴近市民,提高了群众参与健身的兴趣。

四、参与市第五届体育节、“体育三下乡”全市性的大型活动

按照广东省体育局《关于开展广东省第五届“体育节”活动的通知》要求,我市于2004年5月起组织开展主题为:“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的第五届“体育节”活动,我市各单项协会积极参与,以争创先进为动力,结合自身实际,纷纷组织了各类形式多样,健康活泼的全民健身活动。武术协会举办的“安利杯”珠海市第五届醒狮大赛,协助市体育局举办2004年《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等活动。

全市各协会积极配合“体育三下乡”以大型性、影响面广的活动内容为主,如体育科学协会大力向农民宣传科学、健康、文明的体育锻炼方法和生活方式,安排深入农村进行体质测定工作,将根据各区安排的时间结合一同深入各乡镇进行开展体质测定。同时,还将赠送一批科学锻炼的书籍到各基层农村乡镇;老年体协成功举办第十八届老年人运动会,设7大项目共1296人次参加比赛,并举办了市老年体协成立20周年庆典活动。市登山探险协会多次参与凤凰山登山遇险市民的行动,以其专业特长,赢得了市民与公安部门的赞扬。同时大力提倡因地制宜、小型分散的群体赛事活动,做到体育“平民化”,使“人人享有体育”,满足了不同地区和人群的需要。

2004年,市残疾人体育协会、市高尔夫球协会、市精武体育会,被评为市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市保龄球协会的张栋、市太极拳协会的周秀娟、市钓鱼协会的周荣良被评为群众体育先进个人;市太极拳协会还被评为广东省社团先进单位。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协会资金不足,这是首要问题。我市大部分协会都是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每次都是找到赞助才能举办比赛或活动,这样对协会开展活动的稳定性是很不利的,严重影响了协会的良好发展。

2、体育社团是民间组织,组织纪律比较松散,要从日常管理方面入手抓管理。个别协会开展活动,既不申报,也不通气,出了问题才来找体育局或体育总会。有的协会不参加年审,有的协会不汇报总结、计划,形成自流。

3、部分单项协会组织开展活动少。风筝协会、模型协会、航空俱乐部等一年中都没有开展过一次活动,形成了名不符实。

上述问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总而言之,在过去一年里,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距市体育局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希望在新的一年中继续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作风,认真总结经验,开拓工作思路,以创新求发展,活动和建设并举,继续保持和培育各体育协会的亮点和增长点,扩大覆盖面,推进各单项协会新的发展。

附件:2004年各单项协会活动情况表

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

英雄逝世-霍英东

龙江镇位于顺德区西部,毗邻广州、深圳与港澳,地理位置优越,是珠江三角洲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G325国道、S121省道、佛开高速、珠二环高速、顺番路、乐龙路贯穿而过,西江、北江流经辖区。辖区面积73.8平方公里,下辖10个居委会,13个村委会,常住人口23万,其中户籍人口9.8万,是国家重点镇、广东省中心镇,荣获“中国家具制造重镇”、“中国家具材料之都”、“中国塑料建材产业之都”、“国家卫生镇”、“广东省技术创新专业镇”、“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等称号。  龙江经济基础扎实。明朝出现“四方商贸之地,六合堂奥之区”的繁荣景象。改革开放以来,龙江迅速成为广东省专业镇、顺德区经济重镇,主要有家具、塑料、家电、啤酒、饮料、纺织、服装、有色金属加工等行业。家具和塑料建材为支柱产业,有家具制造企业2000多家,材料交易市场7个,塑料建材企业220家,龙头企业联塑为上市公司。电子商务、汽车配件、LED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

龙江发展环境优越。立足当下,龙江改革创新,推进产业转型,促进城市升级,优化民生服务,改善生态环境,逐步形成产城互动发展、政社协商共治、全民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碧桂园、保利等著名房企进驻,华美达等星级酒店兴建,亚洲国际中央商务区、顺德家具国际采购中心、盈信广场二期等一批项目落实,龙江宜居宜商环境更加美好。

2014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和镇委的正确领导下,龙江镇围绕“城市升级引领转型发展,共建共享幸福龙江”的战略目标,同心协力,奋发进取,扎实推进龙江经济社会民生各项事业发展,较好地完成了镇十六届人大第四、第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城市建设亮点突出。规划出新成果,完成龙洲路以北、乐龙路以东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协助东头村、官田村完成留用地规划编制,着手编制中心区北片区、朝阳开发区一期和旧城区道路综合整治规划。推进工业大道、里海路、官田南路、丰华北路4条道路以及旧区道路“五位一体”沿街景观整治,其中丰华北路完成改造,被列为区城市升级示范工程,东华路(城区小学至高滘村路段)、北华路预计春节前完成主路面改造。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和电力配套工程,建成集北、东华路、丰华南路3座人行天桥,天湖体育公园即将开放,110kV开源站建成投产。“三旧”改造认定项目增至31个,总面积852亩。  生态修复成效初显。全面铺开“美城行动”,龙江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观。完成珠二环龙江出入口匝道、沿线两侧绿化和广湛高速公路龙江段生态景观林带建设一期、二期,启动顺番路、乐龙路、龙洲路龙江段绿化景观方案设计。启动西溪世埠涌截污和活化水资源工程,建成横滘涌节制闸、左滩生活污水处理站,启动污水处理厂二期、工业有机废水回收处理厂建设。严厉打击违法排污企业,整治三联、南坑慈云、河柏以及东头吴涌4个村级工业区,关停不符合环保标准企业40间。启动企业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建设,安装在线监控设备62套,治理VOCs排放企业31间,完成全镇空气环境监控系统升级。综合整治农村环境,完成仙塘农场污染治理。  城市管理实效提升。数字城管系统覆盖面积17平方公里,处理率98.9%,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化。投入1亿多元推进环卫综合保洁,实现全镇立体化大保洁。制定了道路行业规划,实行沿路以及住宅区商业街行业准入制度。严厉打击违建行为,拆除违法用地建设共74宗,面积4.6万平方米。优化公共交通服务,增设公交站亭45座、公共自行车站点11个。

升级步伐更实。颁发实施《龙江镇家具行业五年整治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成功与阿里巴巴签约启动龙江网上产业带平台建设。编制家具材料标准丛书,建立国家级水性木器涂装实训基地,推进家具专利快速调处中心落地。成立龙江镇家居设计师协会,“龙江设计”作品走进上海、成都等大型展会。新办家具销售、电子商务贸易等配套行业企业560多户,同比增长100%,显示龙江家具行业转型步伐明显,产业布局趋向多元化。推动联塑集团扩能增产,优化发展战略,参与多领域投资。  后劲更足。亚洲国际、顺德家具国际采购中心、碧桂园凤凰酒店、盈信二期、龙江购物中心、华美达、乐龙国际、广域龙城、陈涌宝盈商业广场等重点工商项目推进顺利,部分项目开始招商;酒店业群兴起,4家连锁酒店进驻,新增朗廷、奥斯汀柏丽、盈信万怡等多家三星级以上酒店,逐步形成第三产业发展雏形。电子商务初成集群,“龙家具电商港”拓展到五大园区,聚集600多家电商企业,年交易额超30亿元,其中龙头家具电子商务港、广东车翼凤城产业园、亚洲国际家具材料交易中心和融美大厦被认定为区第一批电子商务特色产业园。  务平台更好。建成知识产权、技术创新、工业设计、企业融资、产业专业信息等公共服务平台,引进创科检测、126人才网等13家科技服务机构。启动公共场所免费wifi服务,首期项目覆盖龙江医院、交通中心、文化广场以及行政服务中心、市监分局、派出所服务大厅6个区域。纳入省、市级重点项目6个,认定“龙腾企业”28家、“星光企业”113家。顺德家具研究院获授“顺德科普教育基地”称号,其检测中心获认可标准从原来的128项扩大到181项。新增驰名商标1件、省著名商标6件、一般注册商标822件以及省名牌产品2个。累计申请专利1637件,获得专利授权1581件。引导镇内企业资本化运营,协助托维亮化、亿龙电器、卡迪家具、爱米高家具等有意向上市的企业对接服务机构。

平安建设成果显著。投入3778万元推进平安建设,整合群防群治队伍,新建120支视频监控、4个社区民警中队监控室和3个高清治安卡口。创新综治信访模式,综治工作站受理案件496件,办结率100%;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纠纷471件,履行争议标的额958万元,调处成功率超99%。全镇共接报刑事治安警情同比下降14.3%,交通事故宗数下降7.5%,直接经济损失下降17.1%,辖区治安、交通秩序明显好转。共查处产品质量、食品安全、安全生产、无证照经营等各类案件439宗,罚没金额近170万元,办理消费投诉1196宗,办结率100%;升级改造农贸市场7个,创建食品安全示范点10家、省餐饮服务A级单位10家、“阳光厨房”50家;龙江职业技术学校获评“省级示范学校食堂”,联塑机器制造有限公司获评“区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新增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132家,强化生产安全防范能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保障扩面增量。民生事业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63%。举办各类招聘会11场次,提供就业岗位1.4万个,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4.7%,全镇城镇登记失业率2.61%。举办各类培训班27场次,培训转移技能劳动力1205人。创建三星级标准仲裁庭,处理群体性劳资纠纷案件55宗,涉及金额2005.1万元,其中处理欠薪逃匿案件21宗,为工人追讨工资617.9万元。接受各类救助申请317宗,发放救助款494万元,发放各类供养费572万元。新增公租房80套。落实农村养老保险待遇、被征地农民参保补贴。提高居家养老资助范围和标准,资助对象从12类扩展至20类,全额资助每月由440元增至534元;556名老人享受到平安钟服务,比往年增加3倍。奖励扶助计划生育家庭11430人共155万元。慈善氛围更加浓厚,“一对一关怀行动”成功帮扶694户家庭,其中25户成功脱贫;443人获慈善助学金超100万元,仁泽基金捐助善款超100万元;新增“慈善映夕阳助老”、“联塑助医”等项目,“一元捐”项目不断扩展范围,排沙社区沙中村成立龙江首个以村小组名义冠名的爱心基金。镇慈善会全年募集善款695万元,发放善款613万元。  服务增效。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教育,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资助教育的良好氛围。完成3所学校运动场改造,提升改造一批中小学功能场室、教学装备,新增民办幼儿园2所。加强学校内涵建设,中小学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启动北山社区卫生服务站异地重建,创建“佛山市健康村(社区)”3个,扎实做好H7N9禽流感、登革热等传染病防控工作,切实保障群众的身体健康。落实“单独两孩”政策,发出同意再生育一胎子女决定书187份。积极传播龙江正能量,17个村(社区)出版50期村(居)报,区级以上媒体报道超过350篇。成功举办首届镇运会、残疾人运动会和第五届全国五人龙舟赛等重大文体赛事,以及第四届“龙江好人”之星评选活动。搭建了高层次的中西文化交流平台。创建“广东曲艺青少儿传承基地”。创文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实地测评总成绩居全区第一。东海村获评顺德区第五批“文化示范村”和第六批“全民健身示范村(社区)”。  合力持续加强。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活跃,成立镇职工服务中心、家庭教育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义务工作者联合会、妇女事业促进会、首批家庭亲子志愿服务队、外来务工党员服务中心以及4个村(居)社工服务站,开展多元化社区活动,“爱在社区”系列活动遍布23个村(社区)。完成村(居)委会、股份社换届选举,增强基层凝聚力。公共决策咨询迈向制度化、常态化,侨务、优抚、统计、信访、武装、档案、对口扶贫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改革持续深化。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6个村(居)成立议事监事会。推进政府人事制度改革,完善轮岗、出国(境)审批、公务考察学习、聘员考试录用、年休假管理、行政服务站聘员管理等制度。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持续激发市场活力,新登记市场主体2736户,同比增长21%;推进并联审批,实现“一窗收件、一表登记、三证同发”。实行网上年报备案制度,共11130户企业和个体户通过网上备案。完成“个转企”206户,完成数量名列全区第一。  绩效持续提升。作风建设成效显著,全镇压缩“三公”经费及会议费46.8%,精简会议11%,减少发文18%,压缩评比达标表彰活动17%,立、废、改的制度合计32项。破解一批困扰群众的难题,解决17个村(居)共18个股份社征地留用地指标887亩。实施重大项目监督、正向激励导向绩效考核等管理办法,扎实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形成为民清廉、务实干事的良好氛围。

福建省首次将太极拳列为高中会考必考内容引热议

霍英东传奇一生

苦难的童年

霍英东原籍广东省番禺县,1923年5月10日,出生于香港一个水上人家。祖父霍达潮,曾拥有大风帆船,来往于省港澳之间,从事货运生意。但当霍英东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家境已相当困难,全靠父亲租船驳运货物维持生活,入息不多,生活艰辛,他们全家穷得连鞋都穿不上,无论寒冬酷暑,都是赤脚行走。有一次过旧历年,他父亲第一次穿双新鞋上街,在小摊档把鞋脱了,蹲在凳上吃粉,吃完双脚落地便走。回到船上,才发现竟然没有把鞋穿回来,因为向来没有穿鞋的习惯。

那时没有天气预报,水上人家生命毫无保障。霍英东的两个哥哥就在一次台风中沉船丧生,一个5岁,一个7岁。他的母亲幸被叔父救起,但不久他的叔父也在风浪中翻船淹死。大约是在霍英东7岁那年,父亲患病不幸去世,年仅40多岁。因为染病时间很长,天天用中草药治疗,把本来就很有限的一点钱都花光了,死后只草草地埋在青衣岛上。

父亲去世以后,霍英东一家生活更加困难了。那时,他还有一个9岁的姐姐,一个5岁的妹妹,生活的重担全落在他母亲身上。

母亲是一位顽强、刻苦、勤奋的人,在那多灾多难的日子里,她没有被生活的重压折服,而是挺直腰杆,辛苦操劳,把丈夫遗留下来的驳运生意继续经营下去。这驳运生意就是与外海的货轮接洽,代它们把货物用小舢舨运到岸上来。当时接运的主要货物是煤炭。霍家自己没有驳船,从轮船货主那儿把生意接下来,然后分给舢舨客驳运,从中赚取微薄的佣金。因为霍英东父亲在世时人缘很好,母亲又豁达得体,多数的货主和舢舨客都颇为同情这一家孤儿寡母,日子倒也还能勉强维持下去。

霍英东的母亲虽然自己目不识丁,但希望自己的儿女知书识墨。大约在霍英东6岁那年,便由别人背着去拜师启蒙。接着在帆船同业义学就读,那是免费的,他家住在船上,随处漂泊,上课很不正常,有时放学后连船也不易寻找。到第三班时,转入敦梅小学。这间小学是要收费的,其中有一个免费班,但仅招收30人。学生要作一篇文章应考,霍英东还是考上了,而且在录取的名字中,第一个便是他。后来,他又转读皇仁书院。书院的学制是倒过来从第八班开始的,相当于初中一年级。那时,书院的第八班,共招三个班,每班30人,但大多数是经过老师、家长及各种关系介绍入学的,真正通过考试录取的不足10人。应考时也要求作一篇文章,霍英东也是第一个被录取了。

霍英东在校读书很是勤奋,成绩总是排在前几名。他后来回忆说:“那时我读书十分专心,总是不甘落后,偶有成绩落在第三名以下,自己便觉脸红。”在皇仁书院,零英东算是接受了比较系统的教育,除了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业之外,他还广泛阅读了不少文学作品,如《金银岛》、《鲁滨逊漂流记》等。那段日子,他的生活是相当艰辛的,因为皇仁书院学费很高。为了省下一点钱,霍英东常常不坐电车,花半个钟头急步上学。在学校里他最喜欢的课外活动便是踢球,大概因为他当时身体比较瘦弱,想炼出一副强健的体格。不过,他不敢踢得太久,总是匆匆地踢三几十分钟便急着跑回家,因为要回去帮助妈妈记帐和送发票。他后来回忆说:“这种紧张生活,经常弄得我筋疲力尽,头昏眼花,甚至神经衰弱。不过,这对于我又是一个极好的锻炼,使我后来走出社会以后,不管生活多么艰辛,工作多么繁忙,自己也不怎样畏惧,倒是能够从容对付。”

霍英东在皇仁书院读到第三班,算来这已是高中毕业,进入大学预科。此时太平洋战争爆发了,日本开始进攻香港,霍英东的学业也被迫结束了。

在香港沦陷的日子

日军占领香港时,霍英东母亲和人合伙购置的“兴和”小火轮给日军征用了,生活没着落,他也失学了。和当时许多人一样,初时靠摆卖家里的衣服杂物度日。不久,生活又迫着他到轮船上去做火夫。轮船是烧煤的,他做铲煤工,这是他的第一个职业,那时他才18岁。

霍英东干得非常吃力,回到家里全身骨架像散了似的,倒下床就呼呼入睡了。只干了9个月,在老板裁员时给解雇了。

不久,霍英东花了10元日本旧军票,托人介绍到太古船坞抡大锤打铁。霍英东虽然当过火夫,但还是干不了这种要求极严的重活。接着又有人叫他转到风炮铆钉处,霍英东抡起那吧吧直叫的风炮,震得双手一直打抖。于是,又吹了。

1942年夏天,日本军队扩建启德机场,征集大量劳工,霍英东经在机场里做事的朋友介绍,进了机场当苦力。工钱是每天七毫半,因粮食奇缺,每人每天配给六两米,扣去二毫,实得五毫半。机场在九龙,早上七点半上班,要提早两个小时出门。傍晚放工,走路回家又得花两小时,每天都干得筋疲力尽。

那时,他很想学一门技术,有了一技之长,就不用这样天天做苦力了,但是学什么呢?有一次,他提着50加仑重的汽油桶,因为力气不足,压伤了指头。有一个好心的主管见他身体瘦弱,劝他不如干别的工作,霍英东便趁机提出学开汽车,主管竟然答应了。

霍英东真是喜出望外,心想学到技术可以返内地开汽车,离开沦陷的香港了。但那时的人很保守,不愿教。学师的照例要先干一两年杂务,然后才学技艺。他因此只能在旁留心看师傅如何操作,这叫做“偷师”。每当师傅察觉到,便立刻借故支开他,叫他拆电池。当时轿车很少,日本人出入也只是坐货车,晚上停放在机场上。一天,下午5时多了,车已停好,霍英东洗车时,看见有辆车的车匙仍留在那里。他便爬上去,把火打着试开汽车。但刚巧停车时车轮歪斜着,汽车启动撞到另一部车上。日本人知道了,把他毒打一顿,这份工也丢了。

不久,霍英东进了太古糖厂,在化验室工作。他做惯粗工,笨手笨脚的,常常把玻璃器皿打碎。想多学点技术,常常弄出点事。一次,和另一学师仔用硫酸学制氢气,并用火点燃,氢气将空气中的氧气混合,轰隆一声巨响炸开了,他满脸玻璃碎片。糖厂的人以为是炸弹爆炸,结果又被厂方辞退了。

日本占领香港时,全港实行米粮配给,他又到仓库去干磅米工作,叫做“打哩”,就在西环货仓处上班。初时以为秤大米不难,干起来却不是那么回事。他在这边过磅,仓库在那边验收,还要赶火车运往新界。一批苦力扛着米包排长龙,等着过磅,要称准180斤一包,多了不行,少一些仓库又不肯收,手脚稍为慢些,排队等候的苦力就紧催,这份差事也难干下去。

1942年,母亲倾其所有,连金链也卖掉了,和其他13人合股,在湾仔鹅颈街开了间杂货店,取名叫“有如”。其实本意名为“有和”,但登记办证时写得太潦草,误写为“有如”,也就将错就错。

这家杂货店由霍英东管理,每天早上六时多开店,洗漱刚毕,顾客便陆续蜂拥而来。有时一下子来十多人,都要招呼妥当,站在路边兜揽住,免得顾客跑到别档去。一个顾客往往要买几样以至十多样,什么蒜头、豆豉、咸菜、咸鱼等等。他拿着秤,手势要快、要靓,不然,顾客便不满意,说给少了。在机场干活虽然吃力,但不必动脑,在杂货店里却整天要料理这样那样。就是吃顿饭也不得安宁,得站着吃,随时准备招呼顾客。

到了晚上10时,伙计纷纷放工逛街,霍英东还得留在店里煮酱料、添甜醋,调制酱油。日军占领时期,样样都缺,都得自己制作。深夜12时了,还要封盖好一切杂物。店内老鼠横行,什么都咬,蚝豉、发菜……样样都要收拾好,才能离店。一年365日,天天如此,一个小时也偷闲不得。

在这段日子里,霍英东起早贪黑,奔波劳碌,但“那是经营生意的好训练。”由于他细心精明的经营,杂货店的生意日渐兴隆。这段生活,对霍英东是很好的磨炼,他从中获得经营管理的良好训练,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和灵活的处事方法。

重操父辈的驳运旧业

但杂货店的工作毕竟是太繁杂、太劳累了。1945年战争结束,万物更新,各行各业逐渐活跃起来,运输业自然急需发展。霍英东和他母亲都看准了这个时机,毅然把杂货店顶给别人,得了7000元,决心重操父辈的驳运旧业。

那时摆在霍英东面前的,有两条出路:一是平平稳稳的路,也有过这样的机会。他曾申请到太古洋行,当个文员,已被复信接纳,月薪300港元,这在当时还过得去。文员生涯,“朝九晚五”养妻育儿,只要不出大差错,论资升职,可保生活安定。另一条是坎坷的路:暂时帮母亲搞运输,再寻求别的机遇。这虽前途叵测,但他不甘平淡,终于选择了后者。

帮母亲做驳运生意,霍英东管帐,没有工资,但一家人的生活费用母亲全包起。家庭环境仍很艰难,但总算比过去好一些了。要强好胜的霍英东自然不以此满足。他认为,看准和抓住时机找到出路是极其重要的。当时的香港只有一种生意好做,就是处理战后大量物资和沉船。他非常注意宪报上关于战后物资拍卖的消息,及时标购那些只需小修的小艇、廉价的舢板、海军的机器等,然后迅速转卖出去。由于他缺乏资金,难以放手大干。有一次,他看准一批海军机器,并且以18000元中标。他兴高采烈回家请母亲凑钱交款。想不到母亲断然拒绝。霍英东借贷无门,眼看到手的一笔大买卖落空了。人急智生,霍英东找到一位工厂老板,商量租借其仓库存放机器,老板看了机器,同意租仓;霍英东看老板对机器很欣赏,提出可以卖给老板,老板开口愿出4万元,霍英东求之不得,迅速成交。1945年至1948年间,霍英东净赚22000元。这是他在拍卖剩余物资的数年内赚的一笔大数。回忆这段往事,他不无感慨地说,这确是很好的机遇,如果那时我有足够的资金,就可多赚几大笔了。

东沙岛冒险

1948年,霍英东25岁,正是人生中富有浪漫色彩的岁月。有一天,他听人说:东沙岛一带的海底有大量的海人草,那是制造胃药的原料,何贤在澳门有间公司收购,每磅1美元。霍英东听了,很想试一试。但未出过远海,又缺乏航海知识,母亲也极力反对,他却下定决心,与别人合股,成立公司。他以刚投标购进的机帆船入股,折价3万元,加上其他人投资,筹得10万元。他在香港长洲招了渔民80人,给了些安家费,连同船员,共90余人出发。

那时东沙岛属广东省管辖,出海执照须由广东省建设厅签发。由于未办好出海手续,船到三门关,被海关扣留。船上的工具舢板、锚、救生艇等,海关说是货物,都要扣留。90多人困在船上,滞留了10天,带去的咸肉,咸鱼都吃光了。后来转去汕尾,途中又遇上风浪。所招渔民,多是海陆丰人,汕尾是他们的老家,许多人不告而别,纷纷散走。霍英东只得在汕尾重新招一批人。经过一番周折,才终于启航出海。

他们终于到达了东沙岛。船一靠岸,顾不得远航疲劳,霍英东立刻带领船员搬运物资上岸,搭起住所,建立贮存海人草的仓库。能够顺利到达东沙,这对霍英东来说当然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但是,他们登上的不是什么“金山”。而是“地狱”。

打捞海人草,不像在陆地割草那么轻松。这种海藻生长在三、四米深的海底珊瑚丛中,他们缺少必要的潜水工具,只自制了潜水眼镜,在水底能看见海人草,每个人吸上一口气潜下去,没采到多少海藻就急着浮上水面,靠着船舷喘气了。有时那些珊瑚芒刺,又尖又硬,一不小心就会被割破,还得随时防备鲨鱼的攻击呢!这样浮上潜下的,翻腾扑登了一天,一个人也采不了半筐海人草。

当地天气酷热,太阳从早上5点钟就露出海面了,白天气温高达40℃以上,岛上没遮没挡,火辣辣的阳光烤得人的皮肤发疼。海滩被阳光晒得银白一片,眼睛也难以睁开。每人只有戴着黑色眼镜才能活动。在海上采捞海人草时,连竹帽也不能戴,整天任由烈日暴晒。每人只穿着一条三角裤,不出几天,就晒脱了皮。

有一次,霍英东他们从海上运海人草回来,突然狂风大作,波翻浪涌,船被打坏了,掌舵的也不敢驾驶,霍英东只好自己把舵,任由风浪漂泊。从白天到黑夜,风没有停止,船也不知道漂到了何方。大家非常焦急。忽然看见远方电筒亮了一下,霍英东知道那里就是东沙岛,真是喜出望外。于是,他和船员把正船舵,向着小岛驶去。这时风浪已经减弱,他们才脱离了险境。原来那灯光是一位伙计拿着手电筒到海边察看停泊着的小船被狂风刮走了没有。霍英东后来回忆说:“如果没有那一闪的救人之光,我们早就沉到海里喂鲨鱼了。”

岛上食用也非常困难,来时带的咸鱼、咸菜不多,原以为可以钓鱼,以鱼作肴,但海上全是大鱼,不到两天,钓丝全给咬断了。每天只吃白饭,饭量特别大。但带去的粮食也不多,十多天以后,就处于半饥饿状态。捱上一个月,许多人脸浮脚肿。

全岛能供饮用的仅有一口水井,水量不多,水味半咸半淡,平时水深仅半尺。除了用来煮饭和饮用,只能用少许洗脸嗽口。谁想冲个凉,只好等待老天下雨了。可惜每年十月至次年四月,正逢旱季,下雨极少。从海上采捞回来,个个身上粘粘糊糊的,再和汗水混合,又腥又臭,没有淡水冲洗,实在难耐。更苦烟源断绝,船员们烟瘾发作,只好到垃圾堆里寻找那些早已沤得发霉发臭的烟头,捡来用水泡浸、晒干,再放到锅里炒一下,用纸一卷,聊胜于无。

这样的日子过了一个月,也没见大陆的补给船到来。船员再也忍受不下去了,终于散伙了。

霍英东后来只好雇用一批台湾人和琉球人。琉球人很能吃苦,这种非人的生活,他们也能捱得下去。最终靠着这一群特别能够吃苦的人,继续支撑了。霍英东在这个荒岛整整熬了六个月。

经管后勤事务的人,只列进帐,没有出帐,海人草陆续卖掉以后,说是仅够各种开支,一分钱也没有赚到。苦熬半年一场空,霍英东那时心情懊恼,但他认为这段艰苦的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和毅力,对他以后的事业起了重要的作用。只要想起东沙岛的日日夜夜,不管处于怎样的困境和逆境,他也有决心和勇气去克服。

开拓房地产业新天地

香港光复时,人口才50万,以后陆续增加到100万。人口剧增,住房严重不足,加上工商业勃兴,形成对土地和楼宇的庞大需求。霍英东审时度势,认定香港房地产业势必大有发展。早在1953年初,他已开始经营房产业,成立立信置业有限公司。

那时英国、美国、加拿大及香港地产商都是整幢房屋出售的,由一个公司拥有整幢地产楼宇,非有巨额资金,很难购买,因而房屋不易脱手。过去美国华侨喜欢在九龙深水bu一带购置物业,作为祖业传给子孙收租。从买地、规划、建楼,以至收租,资金周转期很长。霍英东当时是向银行贷款建楼的,要付一分多利息,如果建成了才卖,人家不买,利息承担不起,自己只好“跳楼”。他于是一改过去的作法,将房地产工业化,兴建住宅、写字楼、商场综合大厦,分层、分单元出售,预售“楼花”,并提倡分期付款。这分层预售“楼花”和分期付款的经营方式在当时确是个大突破,此法大受买家欢迎。

当时引导买主察看楼宇的人都是有名的“负气佬”,他们对卖主很不耐烦,因为反复带人上高层楼宇介绍房舍情况,一天不知上下多少次,又往往十居其九生意斟不成,徒劳往返。霍英东有鉴于此,编印了小册子,对楼宇情况以及有关出售楼宇新措施广为宣传,便于买家了解,这在当时也是创举,收到良好效果。

霍英东精打细算,他算过一笔帐:那时租楼要交顶手费,一般一个单元7000元。一座楼如果以六层计,位置高,价钱可便宜些,一个单元才卖1.4万元,登广告预售,第一期交费7000元,余下7000元,每月缴交不到300元,两年可还清,与租屋无异。但买方却获得一个单元住房,是很合算的。所以广告一出,楼花很快便卖光了,其实楼房尚未开工。从建楼来说,比如建筑费需100万元,首期预付10%,只须先付10万元,以后在施工中分期付一定款数。楼房可卖二三百万元,净赚一二百万元。先收售价一半,这建楼费用早就解决了,资金周转很快。他收足定款后才动工,是万无一失的。但买方仍觉便宜,还是抢着买。往往认购之后,转手卖出,也有利可图。有人早上购个铺位,下午转手卖出便赚了钱。这说明房地产业是很有吸引力的,可把人们手上的钱都吸引到房地产业上来。

他首先买入使馆大厦,卖了280万元,赚得不少。以后陆续兴建的楼宇,他带头“卖楼花”,一时地产商纷纷效尤,成为香港房地产市场的一大经营特色。“卖楼花”加速楼宇的销售,加快资金回收,地产商易于筹措资金。那时一哄而起,全港都疯狂了似的,许多人卷进房地产业的旋风里。从1955年到1965年10年间,香港地产业蓬勃发展。

香港楼房过去一般不超过四五层。1955年香港政府修订建筑条例,准许建高层,房地产业发展更加迅速。当时香港政府一个星期拍卖12幅地,连续拍卖3年。在这期间,霍英东建起了全港第一座最高的17层大厦,随后几年,大厦遍布港九。在他名下的60多间公司,大都经营房地产生意。他担任香港地产建设商会会长,该会拥有会员300多名,经营香港7成以上房地产生意。目前香港许多富豪,大都是经营房地产发迹的。他的革新措施把香港房地产业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峰。就在当时他已预见到房地产业将有更大发展,提出“居者有其屋”的目标,目前在香港,这个目标已逐步实现了。他现在仍担任香港地产建设商会永久名誉会长。

房地产业的启动,推动了香港工业的发展。那时纱厂、搪瓷厂、水泥厂、船厂受经济不景气影响,难以支持。但工厂在市区都占地不少,有的纱厂占地几十万尺。这些工厂迁厂卖地建楼,一下子赚了大笔钱,工厂起死回生,又可扩大生意了。拆船厂无船可拆,货仓存货不足,都可卖地转搞房地产。这些重大变化都发生在1955年以后那几年间。高楼大厦一建,其他有关工业便带动起来。1959年香港的纱厂总共才38万锭,但到1967年就拥有90万锭了,原因在于房地产市场好。南洋纱厂搬到荃湾,一搬就发了。原来厂址所在地段繁荣了,建了楼房便赚大钱。

那时大家都争地盘。霍英东拆建利园山旧楼,收购了部分渣甸仓,牛奶公司货仓;海军船坞开投,他也投了标,这都是为了找地盘,建楼房。香港政府还开山填海卖地,他也承办开山填海工程。

房地产业不但推动了工业发展,也推动了旅游、商业、饮食业,还推动了金融业的发展,使整个香港繁荣起来。

50年代以前,银行是不轻易贷款的,不收存款。汇丰银行早期就不收存款,要经有名望的人介绍才能开户。许多人士的产业,不是早已存足楼款的,而是把所购楼宇按捣(抵押)给银行,向银行贷款购买。楼宇按揭贷款当时便成为银行的主要业务。香港金融也随之日益活跃。

现在回头看来,霍英东当时采取的经营房地产业的新措施,在香港经济发展中确是重大突破。它不但推动房地产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工业和金融业的发展。

从挖海沙到承包工程

房地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建筑材料业,目光远大的霍英东,早已放眼于海底沙。掏沙能填海造地,挖深海床,又能取得建筑业所需大量海沙。但掏沙费工多,沙价又贱,盈利少,当时很多人都不愿经营。

挖海沙,初时干这行确也相当艰苦。用手工操作,铲沙很吃力,费工又多。每逢煤炭船到,挖沙的工人都运煤去了,就找不到工人。及后每年招标,由几十只帆船承包,3元多一立方码。船主先借一年工钱,往往一次扣不完,尚有余欠,他又要求再借,预支款总还不清。明年招标,又不能不再包给他,因此获利不多。

过了一段时间,不愿守旧的霍英东试图改革,他花7000元港币从海军船坞买来挖沙机器,用机械操作,效率大大提高。及后进一步改用机船掏沙,派人到欧洲重金订购了一批先进的掏沙机船,以后又亲自到泰国,向泰国政府港监,以港币130多万元购买了一艘大挖沙船,载重2890吨,每20分钟可挖取海沙2000吨,自动卸入船舱。此外,他还捷足先登,通过投标,承包海沙供应,自此掏沙业迅速发展,开创了挖海沙的新局面。

为了扩充设备,增强实力,他收购了美国人的太平岛船厂。从前只有外资吞并中国人的产业,这回却是全港最早由中国人收购外国公司的产业。他还收购了荷兰治港公司的大批工具,从事填海造地,承包国际性的招标工程。

过去香港的大建筑工程都是给外国公司承包的,香港建机场,法国公司中标承建。1947年到1948年兴建中国银行,也是英国建筑公司承办。初时霍英东承办建筑工程,有人说,你们不是工程师,又未学会计,肯定办不好。但他却成功地承建了不少工程,从未遭受失败,有的还是难度很大的重大工程,开创了中国建筑公司承办重大工程的先例。

最艰巨的工程,是承建世界上第一次设计的海湾水库淡水湖第二期工程。

淡水湖的第一期工程是由法国公司承包的。

由于亏蚀,承办了第一期,就甩手不干了。霍英东承建的是水库第二期工程,为水坝加高,那是当时全港最大规模的国际性招标工程。开投时,日本十多家公司合投一票,但计价比霍英东高出一倍。

这项工程技术要求甚高。水库工程已不简单,何况是在海湾建水库,每项工程要求都很严格。先拦坝抽干海水,坝外面为石,石上要铺五尺厚的沙,由于是斜面,沙铺放时容易冲歪,如何铺好,技术上难度很大,但他终于成功了。在承建许多工程后,霍英东对此更有信心了。

除此之外,他承包过上百个项目。做过填海工程,也建过码头、避风港,铺过海底煤气管道以及海底排污管道。

他也建造过水翼船。收购太平岛船厂后,他买了一只瑞士制的水翼船,并按其设计制造。烧焊时须将船体翻转,才利于操作。船体很大,如何翻转,很多工程师都感到为难。他们却有土办法,给船体安装上大木轮,即可翻转。

雄心勃勃的霍英东还把填海开港的事业向东南亚各国开拓,汶莱开港,槟城填海等工程也是他承包的。他开办的“有荣公司”连续在不少港口城市兴业,与国际上20多家公司竞争,往往稳操胜券。

把目光转向大陆

70年代在霍英东的生活历程中,是个重大转折。他的经济事业已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时便把目光转向大陆。他一向热爱香港,热爱祖国,坚信中国人的才智甚高,勤奋有为,足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渴望祖国繁荣富强,并愿为振兴中华尽力。但那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谈不上经济建设,他只好从体育事业着手,支持祖国尽早恢复在国际体育组织的合法地位,使中国体育健儿能登上世界体坛,一显身手,藉此振奋民心,推动祖国体育事业发展。

这与他从小爱好体育、特别是爱好足球运动有关。霍英东说:“孩童时,我便恋上了足球,在五光十色的梦幻中最令我心、醉神迷的,是那驰骋球场,受到万众欢呼拥戴的球星。”入皇仁书院读书时他爱踢小足球,但功课很紧,练脚时间不多。日军侵占香港,根本没有机会打球。光复后生活迫人,体育锻炼基本停止。从东沙岛回来,身体很糟。1954年开始从事房地产业,工作更紧张,每天仅睡三四小时,只剩102镑。这时他才警觉到要认真锻炼体魄,决意每天定时参加举重、游泳、网球、足球等项活动。

60年代前期,霍英东经常下场参加足球比赛。他组织的有荣小足球队和卓然队,在港澳地区是支劲旅,每年比赛近300场,连续10年风雨不改。他自己就是这支球队的中锋,而且颇有名气,因此香港足球团体都拥他为“大哥”。他经常身先士卒,带领年轻队友冲锋陷阵;在他43岁时第一次参加甲组联赛,首场比赛中他竟打进三球,一时传为佳话。他的足球队,每年活动经费都在100万港元以上,他也乐于支付。同时,他十分爱护球队的每一个球员。他打网球也相当出色,1972年至1977年间,曾六度获得香港网球公开赛双打冠军。他还参加过在英国温布尔登的老将双打比赛,虽然未获胜利,但却是第一个在温布尔登参加元老网球比赛的中国人。

正因为与体育有这样的渊源,70年代霍英东的爱国心就倾注于协助祖国体育事业冲向世界。他认为在国际竞技场上夺取金牌至关重要,是国家威力的体现。争取恢复我国在国际体育组织中应有的地位,从而参与各项赛事,发挥应有的作用是个紧迫问题。但当时外有势力作梗,内有“左”的干扰,要解决这一紧迫问题,曲折颇多,阻力甚大。1974年霍英东曾邀请国际足联会长和秘书长到北京,官方竟无人出面接待。晚上9时,外宾抵达北京饭店宴会厅,大厅冷冷清清,仅霍英东与其长子震霆迎接。住房也安排在一般外宾住的中楼,不安排到贵宾住的东楼。霍英东处此尴尬境地,既迷惑不解,又无可奈何,只好多方解释。

尽管遭受这番挫折,霍英东仍然满腔热情,继续抓紧一切机会为中国体育走向世界而奔走。同年,当他以香港足协负责人的身份,赴伊朗德黑兰参加亚洲足协会议时,便立意先从亚洲足球协会打开缺口,争取我国加入这一组织。

当时联合国虽然已经恢复我国的合法席位,但国际奥委会及许多国际体育组织仍保留了台湾代表席位,我国仍被排斥在外。那时候,东西德、南北朝鲜都分别同时参加国际体育组织,也都分别参与国际体育比赛。而我国情况不同,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因而均以地区参加,台湾改个名称作为地区参加还是可以的。这样办,许多国家的代表比较容易接受。

关于恢复中国在亚洲足协中合法会籍的议题,照章应在60天前提出,大会前一天足协执委经已决定,本次会议不讨论我国入会的问题。我国家体委也认为不可能在这次会议上解决问题了。尽管如此,霍英东仍抱一线希望,积极争取。他想,如果错过这个机会,两年后才再召开会议,又得拖后两年了。但按照章程议程之外的问题,均不予讨论,除非有出席者四分之三以上人数支持,作为紧急事项,提出临时动议,才能列入议程。当天午饭时,霍英东再三考虑,决定四出活动,通过这唯一途径,争取列入议程。这次首先由伊朗代表在会上提出,应让中国入会。主持会议的会长是马来西亚的东姑拉曼。此事在会上经过约一个钟头的辩论,支持动议

如何经营CBA俱乐部

 福建省首次将太极拳列为高中会考必考内容引热议

 近日,福建省教育厅公布高中会考考试说明,首次将“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列为体育科目的必考内容,占10%权重,会考成绩将决定学生能否拿到毕业证书。这一举措引发热议。

 《法制晚报》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武术重新在校园走热,从开展武术活动到编排武术课程,多地均推行过多种形式的“武术进校园”活动。江苏将武术列入中小学生体育教学的必修内容,北京市西城区109所中小学已实现武术课程全覆盖,河南省的89所“武术特色学校”更是要求每周每班保证至少上一次武术课。

 引发热议

 福建将太极拳列为必考内容 成绩将决定是否能拿毕业证

 近日,福建省教育厅公布高中会考考试说明,首次将“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列为体育科目的必考内容。在考试说明中,体育科目考试内容包括体育与健康知识笔试、体能和运动技能实践考试。满分100分,笔试时间45分钟,体能和运动技能实践考试时间视项目而定。其中,体能及运动技能中的武术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皆为必考项目,占10%权重,整体难度值均为0.85左右。

 那么具体要怎么考?顾名思义,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有24个动作,相比传统的太极拳套路来讲,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内容更显精练,动作更显规范,并且也能充分体现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据厦门十中体育老师柳灿耀介绍,从现在来看,各校一般在高二年安排开设该科目。由于目前新会考的体育科目考试评分标准尚未正式公布,参考现有国内二十四式太极拳技能赛的规定,应该是要在音乐的伴奏下,完成整套动作。

 据其介绍,年段前十名学生中,有七八人都选修太极拳,他认为,太极拳更能让孩子静下心,有助于平缓他们情绪。一些人认为,太极拳适合上了年纪的人,但是,柳灿耀说,太极拳看似柔和,实则外动全身关节,内养五脏六腑,它会调整人的呼吸,促进胃肠蠕动。这位体育老师认为,对于年轻人来说,这也是一项很好的运动。

 在福建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杨少雄看来,作为一项老少皆宜的运动,太极拳可以帮助青少年缓解压力,促进身心发展,而部分家长认为太极拳更注重养生,未必适合好动的青少年练习,在课业繁重的高中阶段将太极拳列为必考科目并不合理。

 积极推行

 两部推广武术进校园 将参照校园足球模式

 记者梳理发现,这并非传统武术首次在校园内引发讨论,由于武术兼具文化与体育的双重基因,在国家层面上也一直在积极推行“武术进校园”工作,2010年8月教育部与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文向全国中小学推广实施武术健身操。由于简单易学,便于大面积推广,深受孩子们喜欢,效果非常好。武术健身操的推广,使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喜爱武术,投身武术。

 此后,随着教材的逐步完善、师资的大力培养,武术健身操在全国中小学的大面积推广实施已渐成趋势。

 2016年以来,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组织国内专家,依据《中国武术段位制手册》(增订本)及相应管理办法,结合武术散打项目特点,编写了《武术散打段位晋级考评手册》。该手册确立了段前3级加9段的武术散打段位制体系。在填补了武术段位制无散打空白的同时,也将为武术进学校开辟又一个新的选项。

 此外,据国家体育总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国武术传统校有140多所,自2013年起每年都举办的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联赛武术比赛,已经成为一项体教结合的武术品牌赛事。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提出,在学校开展武术教育,是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让青少年亲近传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儿童青少年心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这也是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记者从教育部获悉,下一步的学校体育改革,要把在足球方面取得的经验尽快地推广到武术、篮球、排球等项目上去。将参照校园足球的模式,建立校园武术、校园篮球等的特色学校。

 各地推广

 武术被列为江苏中小学生体育教学必修内容

 近年来,从开展武术活动到编排武术课程,多地均推行过各种形式的“武术进校园”活动。在地方层面,江苏还在2014年将武术列入中小学生体育教学的必修内容。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发布的文件显示,武术被列为中小学生体育教学的必修内容。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学习掌握,有关专家还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以符合中小学生发展特点,既能锻炼基本功,又符合孩子们的学习心理、身体条件。

 2017年,北京市西城区109所中小学已实现武术课程全覆盖。课程上,小学开设了武术操、少林拳棒等武术基础课,初中每名学生均要掌握少年拳和少年棍,这两项还是中考体育的必考项目。在学校开展武术教育的基础上,西城区还在具备条件的学校开办武术兴趣组和武术队等。目前,西城区正在创建“全国武术之乡”。

 除上述地方外,广东省在上个月还提出,2022年底,完成800所以上中小学的武术进校园计划。据悉,上个月,广东省举办首期武术教师专业培训班。据悉,今年培训班将举行10期,共计500多名体育教师参加。

 此外,广东南拳段位系列教程的编写还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的大力支持,批准广东省作为南拳系列段位制先行先试、创新推广试点省份。为此,广东省武术协会成立了“广东省武术进校园推广委员会”,专门负责推动广东南拳系列教程编写、技能培训、巡回指导教学、武术大课间操评比和南拳系列比赛等各项具体工作。

 而被誉为“武术之乡”的河南省已经有89所“武术特色学校”。2015年11月,河南省体育局、河南省教育厅决定在全省中小学开展“武术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目前,河南武术特色学校以“趣味武术”“长拳”和各地方拳种为主要教学内容,要求80%以上的学生都能熟练掌握学校开展的教学内容;每周每班保证至少上一次武术课;全校每周至少有两次以上“大课间武术活动”或课外武术活动;至少有一名专职武术专业教练或教师。

 专家解读

 武术进校园 先要走进年轻人的心

 此次将太极拳列入高中必考科目,能否为武术进校园提供新的探索?00后中学生能否和传统武术产生更多“化学反应”?在部分专家和从业者看来,传统武术进校园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福建省易道太极拳研究院院长郭宇钊表示,尽管传统武术兼具强身健体和传承文脉的功能,各地也都开展了一定规模的“进校园”工作,但实际推广中,“遇冷”的情况频频发生。他介绍,去年,其所在机构为推广太极拳文化,曾到福建多所学校提出半年的免费开班教学工作,但最终都被婉拒。

 “过去,武术作为一门防身技能而存在,到了和平年代,其防身作用被逐渐削弱,也慢慢被家长和学生冷落。”郭宇钊说,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愿意静下心来学习一门传统武术的人越来越少,在他开设的太极拳培训班中,中老年人占了多数,年轻人则寥寥无几。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传统武术走进学校,首先要走进年轻人的心里。目前年轻人对传统武术普遍缺少兴趣,在这种背景下,将武术与考试挂钩,容易触发学生的逆反心理,难以起到传承文化的作用。

 “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遵循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自然规律,针对传统武术开设不同的兴趣班,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否则即使学得快,忘得也快。”他说。

 率先提出并将武术纳入教学的天津理工大学教授苏长来曾提出,武术进校园师资方面的问题是阻碍学校开展武术项目的最大障碍,解决这个问题要和解决学校体育教师师资不足的问题放在一起考虑。

 苏长来说,与我国不同,在欧美发达国家,中学体育老师配备比大学体育老师要更多,这其实非常合理,因为中学生自立能力稍微弱些,为他们多配备体育老师才能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和能力,普及和扩大体育项目传播范围,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来源:法制晚报

体育能否成为一种产业,如何从理论上来鉴定体育产业,在前几年还曾经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特别是如何理解和处理好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的关系,现在仍然有不同的见解。但现在人们不再去争论这些问题,因为大家在发展产业这个问题上,基本达成了共识:体育产业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体育社会化、产业化是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特别是体育要走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已经被中国最高权力机构--全国人大在文件上予以确认了。朱总理也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关于体育消费的问题。当体育产业发展方向已经明确的时候,我们又看到了一场似曾见过的争论。教育界也在争论这个问题,而且是在更高的层次、更大的范围中进行的。争论的焦点与体育有点类似,相信大家都在报纸上看到了。一种说法是:教育是一种产业,教育可以搞产业,而且教育是大产业,是朝阳产业,是永不衰落的产业,是非常广阔的消费领域和投资领域。而另一种说法是:教育不是产业,不能搞产业化,因为教育是培养人的,是提高人的素质的高尚事业,不能以盈利为目的,不能以金钱为重心。我想,这个问题的争论结果应该与我们体育产业争论的结论是差不多的。所以我觉得我们体育产业走在前面了,大家可能看到这一点了,我想无论是文化还是教育,势必都要走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因为改革事实摆在我们面前,不论是文化、体育,还是教育,政府不可能统包、全揽。而且中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整个国民经济市场化的程度会越来越高。这个市场化肯定会进入教育领域。从今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经费来看,增加幅度有26%多,这个幅度还是较大的。但是和教育的需求差距还是很大,所以我认为教育势必要走社会化、产业化的路,教育从市场得到的经费份额会越来越大。

下面分三个题目向大家介绍一下。一是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二是体育发展的一些问题;三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前景和思考。

我国体育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产业的领域不断拓展,发展规模也不断扩大,产业的质量也有所改善,产业的效益也明显增高。体育产业的整体规模和其他产业相比较虽然不是很大,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已经构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产业门类。1995年6月,国家体育总局制定了1995-2010年的体育产业发展纲要,纲要指出体育产业发展的目标是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逐步建成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门类齐全,结构合理,规范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纲要规定的具体目标是到本世纪末,基本上形成以主体产业为基础,多业并举,多种所有制并存,共同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现在正处于世纪之交,我认为纲要所规定的近期目标已基本上实现,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以本体市场为主体的体育市场,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市场体系的基本框架已趋清晰。

第二,体育产业开发的领域不断扩展,体育产业的质量和产业效益逐步提高。

第三,社会投资办产业的形式发展很快,涌现了一大批符合现代体育制度的体育俱乐部、体育企业或企业集团。

第四,确立和形成了保证体育事业发展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产业化筹资机制。

第一方面,以本体市场为主体的体育市场已初具规模,市场体系的基本框架已趋清晰。按照市场经济的理论,市场是连接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中心环节。体育产品虽然是以精神和服务产品为主的产品,但也要遵循这一规则。因此,体育产业的发展要以体育市场的发展为前提。在很大程度上,体育市场的发展与繁荣决定了体育产业的发展与繁荣。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应当是门类齐全、层次有序、结构合理的组织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社会化、产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现在体育市场逐步由过去的零星单一、主次不清,向本体为主、层次分明、全面发展推进。目前,基本框架已趋清晰。基本包括竞赛表演市场、健身市场、技术培训与咨询市场,体育无形资产市场、体育旅游市场。

竞赛表演市场:广大群众消费观念的更新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奠定了竞赛市场的基础,同时,我国竞赛制度的改革--主客场赛制和俱乐部的实行推动了竞赛表演市场的发展,并形成了相当规模、相当稳定的观众和球迷群体,竞赛表演市场也在逐步扩大。足球是我国最早步入市场的项目,1998年足球甲A联赛平均每场观众人数为2.13万,门票总收入1亿多元。甲B联赛平均每场观众人数也达到了1.37万。整个甲级联赛总计580多万观众。按保守估计,甲A俱乐部的市场收入平均达到2500万元。谈到足球,大家可能认为男足今年没有冲出亚洲,而且在国内联赛中还有很多假球,伤了球迷的心。但从另一方面看,足球的魅力也是实实在在的,虽然没有冲出去,但是国内球迷群体、足球市场还是比较稳定。篮球市场比足球市场起步较晚,但是最近几年的运作还是比较成功的,而且篮球市场的培养更加注重完善竞赛办法,营造赛场气氛。如,每场比赛分成四节,增加表演以吸引球迷和观众。98赛季篮球甲A联赛进行了172场比赛,一个赛季现场观众总人数为67万多人,平均每场3700多人,绝大多数赛区上座率在75%以上。赛季门票总收入也达到了410多万元。目前我国篮球人口有两亿多,占全国总人口的19%。可见,篮球竞赛市场的发展潜力还很大。排球联赛市场经过三年多的培育,联赛整体形象、办赛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98赛季经营收入达到了1200万元。除了刚才讲的三大球类竞赛市场之外,其他方面如乒乓球的"CCTV"乒乓球擂台赛、保龄球擂台赛也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健身市场:健身市场是体育市场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体育市场的主体市场,是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性的消费市场。是随着国民经济实力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而发展起来的。随着收入的增加,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消费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中的恩格尔系数也由1978年的57.4%下降到目前的46.4%,人民群众消费水平的提高为体育健身消费市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多层次多项类多形式的需求,为健身市场提供了无限空间。从最近体育场馆的资料调查看,体育场馆90%的消费者一次平均花费 50元到 100元左右。在开展全民健身比较好的城市中,上海有43.7%的市民每月的体育消费(包括健身,购买体育服装等支出)达到了100元以上。而根据北京石景山体育馆提供的资料,一个羽毛球馆周末日流入资金平均为一万元左右。由于群众健身消费的增加,促使了体育场馆的全面开放,既满足了锻炼消费的需求,同时又激励了社会,个体,企业投资兴建体育场所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市场机制。在许多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统计体育事业的产值时,把体育用品市场的产值都计算在内,因为体育用品的消费市场是以体育的各类人群对体育消费为前提,同时体育用品生产的标准、规格和实用功能,又是以体育项目的要求作为基点的。因此体育用品市场是体育市场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表明,全国居民用于体育用品的支出(除日常消费之外)占重要消费支出的第六位,第一位是子女的教育,第二位是家用电器,第三位是住房,第四位是书报,第五位是高档服装,之后是体育用品消费,家庭用于体育用品的支出平均在2000元左右。国家体育总局借鉴国际上发展和规范体育用品市场的经验和做法,从1993年起,每年举行体育用品博览会,至今已举办了七届。应该说每届都比上一届跨了一个台阶,博览会已经成为连接生产、沟通用户的桥梁纽带,成为展示成果,导向生产、技术交流的重要舞台。去年的福州体育博览会有460多个企业参加,展位数达到了1998个,实际上已经超过了2000个,比1993年的第一届博览会增长了37倍。今年10月,在成都的体育用品博览会,展位有2100多个,500多家企业参展。它也是展示名牌的展示会,而在1993年以前,它还只是叫做器材计划供应会议,形式也只局限于边展边销售。今年的博览会在几个重要环节上也具有了鲜明的特色,一个是展位的形式向国际化迈进,一个是突出科技特色。而且服装器材设计上很有特色。现在我们就接到8个大城市的2001年博览会申报的信息。北京承办200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也要申办2001年中国体育博览会。广东承办2001年九运会,也要申办中国体育博览会,而上海也加入了竞争申办的行列。大家都能感到体育博览会不但会带动体育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也带动了地方产业的发展。2000年的体育博览会将由长沙承办,原因是长沙将举办第五届城市运动会。由于体育博览会的成功,促进了我国体育用品的发展,我国的体育用品企业,特别是生产健身器材、运动服装、运动鞋帽的企业,在产品的质量、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等综合实力上已经取得了飞跃。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体育用品生产值1997年达到38.6亿美元。比1996年增长了16.6%。体育用品企业是在良好的体育环境下和体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成长起来的,数量也由解放前的几家发展到现在的几千家。

体育**市场:政府批准的**只有两家,一个是体育**,一个是福利**。国家体育总局按照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国家的政策,使体育**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市场越来越大。到今年为止,体育**已经发行了100个亿。公益金全部用于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开支。目前体育**已经发展成为体育产业的支柱之一。

第二方面,体育产业开发的领域不断拓展,体育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在不断提高,由于市场经济发展对资源发挥着配置作用,所以许多体育资产和资源显示了巨大的开发潜力。这些年来我们在开发产业领域方面,从两方面进行,一为有形资产的经营,二是无形资产的开发。有形资产的经营主要为非经营资产转经营资产。体育部门和体育事业单位在保证事业任务和正常工作的前提下,按照国家政策和法规将闲置的土地、房屋、设施和设备等行政事业性资产由非经营性使用转为经营性使用,并获得一定利益和收益,这种非经营转为经营是正当的,在当前是必要的。据了解,在当前体育系统中,存在着这种相当普遍、相当规模的活动。其经营形式是三种:一种是出租形式,一种是内部经营,另一种是对外投资。在改革开放初期以出租出借为主,因为这种形式操作比较简便,经营收益也比较直接,但是容易产生急功近利的弊病,造成国有资产流失。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策法规的健全和完善,人们的法律意识和观念大大增强。目前,非转经的形式大都是合资和股份制,从立项到可行性分析,从评估到签定协议都比较规范.应该说近几年体育的非转经在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转变。第二为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体育无形资产指不具备实物形式但能为体育部门和体育组织使用,具有使用价值并带来经济效益的无形资产和资源。近几年来,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和经营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个为体育比赛、活动和体育组织冠名权的开发;第二个为体育比赛、组织的标志、专利以及使用权的开发;第三个为体育赛事转播权的转让;第四个为体育组织和运动员名誉肖像权的投资经营和广告活动。

在体育比赛和职业俱乐部赛事冠名权开发方面,有关项目的协会取得很大成绩。1998年维达杯全国排球联赛的冠名权收入是800万元。中国篮协将男篮甲A联赛冠名权和推广权及75%的广告场地权整体转让给国际管理集团,每年收入300多万美元。而冠名权的收入则是俱乐部的主要收入,在男篮甲A俱乐部中,北京奥神的冠名权收入就达到了600万元,全国12家甲A俱乐部冠名权收入达到4600万元,平均每家达到380多万元。全国甲B俱乐部冠名权转让收入达到1835万元,其中,最高的深圳润讯达到600万元。各排球俱乐部冠名权转让收入在100到500多万元不等。足球甲A,俱乐部除冠名权收入之外,还进一步开发城市和球队的冠名权。而每逢国际大赛,中国体育代表团在代表称号和标志的特许使用权等方面获得的收入也是很可观的,1998年第13届亚运会有30家中外企业购买了中国体育代表团专用标志称号和特许使用权,赞助款物达到3800万元,其中资金有2300多万元。格威特公司以900万元夺得了唯一指定领奖装备的称号。而体育赛事的电视转播权,无论从市场经济法则讲还是根据国际惯例讲,理应属于赛事主办者,在国外,体育赛事的转播权转让收入也是一项很大的收入。我国电视转播权的市场机制有一定进展,但是还不规范,关系没有理顺。

第三方面,社会投资办产业的态势发展很快,涌现了一大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多种所有制的体育俱乐部,体育企业和企业集团。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体育消费需求迅速扩张。许多健身性很强,受大众喜欢的体育项目成为社会投资的热点。近几年来,一大批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的体育经营企业如春朝涌动,迅速涌起。除了上面讲的一些名牌企业去兴办足球、排球和篮球甲A甲B俱乐部外,更多的中小型企业把投资的热点放在了群众参与性的消费市场上,如健身健美、保龄球、台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游泳等项目。特别是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型体育经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根据上海提供的资料,1996年前后不到一年的时间,海内外各界对保龄球一个项目的经营投资就达到10亿元,室内溜冰场的投资达到2亿元。1997年广东省全省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专门性体育经营企业达1700多家。深圳市体育企业就有160多家。1997年营业额达5亿元。北京市1998年体育经营场所已达5000家,年营业额6亿多元,上缴税金7800多万元。在中部地区的湖北省和安徽省体育经营场所都已达到3000家。

1996年中国第一家带有体育产业性的股份有限公司--北方五环股份有限公司在长春成立,10月份其股票在深交所上市发行,该公司经营建设的长春体育馆已投入使用并为九冬会开闭幕式和比赛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受到了好评。1998年3月,中国体育产业最大的股份制企业--中国体育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3月27日在上海证卷交易所挂牌上市,公司注册资本1.8亿元,净资产4.5亿元。该公司以大型体育健身设施开发建设和经营,各种赛事承办,体育广告,体育旅游、保险代理等为主线,进行体育产业综合开发和经营。中体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国家体育总局向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实现资产优化组合,调整企业产业经营方向迈出了战略性的一步。

第四方面,确立和形成了保证体育产业发展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产业化筹资机制。这是体育系统发展产业的主要目的。搞产业、市场是为了从市场得到更多的经费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目的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的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在资源的配置的方式上,政府不再是单一的主体,主要起宏观调控和主导作用。从目前国家发展的实际看,财政补助收入仍然是基本的,必不可少的,而且每年都有一定的增幅,但是,由于国家不可能统包全揽,所以要逐步建立公用支出体系,凡是进入市场的国家财政不再管,国家财政不再进入竞争领域。这样,体育产业和市场不断发展,体育经费也逐渐从市场获取。从这几年的实际情况看,经费的市场配置量越来越大,具体表现在经营收入、事业收入、其他收入、投资收入每年都在以较大幅度增长。从这几年来看,全国体育经费仅占国家财政支出的0.4%,1997年增加到30.56%,这主要是因为八运会各个省加大了对体育经费的投入。而到了 1998年又大幅回落为0.4%,因为八运会一过,进入休整期。1997年,全国体育经费拨款34亿元,非财政收入达到14.7亿元,非财政收入相当于财政补助收入的43.04%,这个比率从市场份额来说已经很大了,全国体育事业单位的平均经费自率平均为50-70 % 。1998年全国体育经费拨款38.5亿,非财政收入为19.l亿,非财政补助收入相当于财政收入的49.6%。这个比率从市场份额来说,1998年比1997年又有提高。从国家体育总局资料来看,1993-1998年6年间体育事业单位非财政性收入达到13.6亿元,体育事业单位产业性创收收入以每年42.77%的增幅增加,而全国财政补助收入增幅为12-13%。体育系统大力推行社会化,产业化,大力开拓体育市场,就今年来说,非财政性收入平均增幅为42.77%,说明没有市场,没有产业开发,仅中国财政每年12-13%的增幅是远不能满足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的,因此必须确立和保证体育事业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产业化筹资机制。这是从以上四个方面讲了体育产业发展的情况。